京津冀地處華北平原,三地山水相連,錯綜復雜的海河流域水系將彼此緊密聯結。然而,多年來,海河流域以全國1.3%的有限水資源量承載著全國10%的人口,以及京津冀等26個地級以上城市的生產生活用水,水資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。
生態環境有著顯著的跨區域特點,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,生態環境保護領域最有條件和基礎率先取得突破;同時,安全的水資源和水環境也是實現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前提。因此,加快建立京津冀水資源保護與水污染聯防聯控機制,切實改善水環境質量,應成為支撐三地協同高質量發展的“先手棋”。
現狀:三地水資源和水污染問題突出
海河流域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295億立方米,承載著大量人口和工農業的用水需求。近年來,雖然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開通為京津冀地區增加了水資源量,但仍不能滿足區域發展需要。相關調查顯示,京津冀對海河流域地表水資源開發利用率已達98%,流域天然地表徑流較少,生態基流難以保障,部分主要河段出現季節性斷流,河道自凈能力差;加之流域內產業結構偏重,人口密度大,產生的大量生產生活污水雖得到有效處置,但污染物排放總量遠超水體納污能力,水污染問題依然嚴重。
近年來,京津冀在區域水污染防治方面采取了一些協同措施:
一是建立水污染協同治理機制。國家有關部委牽頭成立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水污染防治協作小組,三地簽署了《京津冀水污染突發事件聯防聯控機制合作協議》,建立環境執法聯動工作機制,發布《京津冀重點流域突發水環境污染事件應急預案》,開展水污染防治聯合督導檢查和漁政聯合執法行動,進行突發水環境污染事件應急演練。
二是實施流域協同治理。三地簽署了《京津冀區域環境保護率先突破合作框架協議》,針對永定河、北運河、潮白河等重點河流水污染問題制定了《京津冀協同發展六河五湖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總體方案》,旨在共同改善流域生態環境。
三是推進流域橫向生態補償。在生態環境部、財政部等部委的指導下,京冀建立了密云水庫水源涵養區生態補償機制,津冀簽訂了《關于引灤入津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的協議》,補償資金主要支持上游河北張承地區開展水環境治理、水生態修復及水資源保護等工作,清除了密云水庫上游、引灤用水主要污染源,有效保障了密云、潘家口兩大重要水源地安全。
原因:污染防治碎片化+資源保護條塊化
盡管在重點區域水污染協同治理上達成共識,但在海河流域水資源保護和水環境綜合治理上,京津冀仍存在水污染防治碎片化和水資源保護條塊化的問題,河流整體治理成效尚未明顯顯現。
《2018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》顯示,2018年海河流域為中度污染,ⅲ類及以上斷面占46.3%,比全國低28個百分點;劣ⅴ類占20.0%,比全國高13.1個百分點。水質狀況整體不如長江、黃河、珠江等重點流域,水環境形勢不容樂觀。
究其原因,京津冀目前缺乏類似大氣污染防治領導小組這樣的高層次統籌協調,導致三地水污染防治協同組織的約束力不夠強,協同治理合力有待提高。京冀、津冀雖在流域局部開展了水污染協同治理,但尚未形成以海河全流域水系為單元的京津冀一體化協作治理模式。
調查顯示,三地水環境監測點位多集中在建成區和行政交界,而對農村地區和支流水系的監測點位相對不足,相關部門間協同合作薄弱,沒有形成完備的全流域水環境監測網絡體系。水的污染來源復雜,具有污染物多樣性、隱蔽性、積累性及難收集的特點。目前,京津冀水污染源解析不夠透徹,規劃、技術、標準等不統一,水污染治理投入和成效參差不齊。
此外,按照行政區劃實施屬地水質達標責任考核,沒有建立以流域水系為單元的一體化考核機制,治理效果多體現為暫時性、局部性成效,流域水環境質量的整體改善空間還很大。
對策:建立水資源保護聯防聯控協調機制
京津冀協同保護、治理水資源問題,是探索生態文明建設有效路徑、促進人口、經濟、資源、環境協調發展的需要。因此,筆者建議,以政府為主導,激活市場配置力量,構建更高效的京津冀水資源保護與水污染聯防聯控機制,統籌推進海河流域水資源保護、水污染防治、水環境治理、水生態修復、水澇災害防范,促進區域社會經濟發展與水空間、水資源、水環境和水功能稟賦相適應、相協調,服務保障京津冀協同發展。
來源:中國水網